您现在的位置是:生活百科网 > 生活百科 >

什么是乞巧节,它有哪些习俗?

2023-04-18 18:08生活百科 人已围观

简介乞巧节是什么节日乞巧节是就是我国七夕节的别称。七夕乞巧,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方法。从历史文献以及...

什么是乞巧节,它有哪些习俗?

七夕节的民俗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非常美好的东西,通过这些民俗来呈现,深入浅出,实际聖贤讲的都是道理,但这道理作为小孩来说、老百姓来说,理解起来有困难,聖贤有大智慧,可以把它变成一种好玩的民俗活动来体现,在这些有意思的活动中自然的认识、感受、理解许多的道理。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寓教于乐。第一个就是穿针乞巧。这是一个最典型的乞巧节的习俗。


穿针乞巧

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钩。年年闺阁乞织女,慧心巧手配佳偶。

这首诗里边就说的是穿针乞巧。大家知道立秋是西历八月初,夏历七月初七差不多就在这时候,所以秋天就要开始了,虽然还很热,但是秋天快开始了,所以说是新秋。女孩子就在这天晚上進行一个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谁手巧就体现出来,就是这个穿针乞巧。汉朝的时候就有拿五彩线穿七孔针的习俗,看谁穿的最快,穿的最好。

磨喝乐

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

磨喝乐就是一种小泥人,有大有小,最大的高到三尺,与真的小孩差不多,高级磨喝乐上边穿上什么宝珠、玉,非常好的一个就非常贵了,有价值几千金的。所以中国古代小孩穷富都能玩,穷人捏个小泥人就可以了,把它做得很高级也可以,这叫供奉磨喝乐。第九是吃巧果花瓜。乞巧节应节食品叫巧果,大家知道叫乞巧果子,过去老人有说烧饼果子、煎饼果子,实际这果子不是咱们吃的那果子,是说点心。巧果,乞巧果子说的是点心,用蜜加油和这个面,做成点心。因为供奉织女,所以就用素的点心,叫乞巧果子、巧果。乞巧节那天,我们可以给女儿、妻子买点巧果,稻香村买点点心。还有叫花瓜,花瓜巧果,花瓜就像咱们饭店里边把水果雕成花鸟虫鱼,其实这些都当供品供给织女的,巧果花瓜,那么这些都是很美好的。第十是拜魁星。女孩是拜织女,民间有句俗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有这个习俗,男人他不拜这个阴性的,织女什么的是女孩拜的,是一个女儿节。男孩也有的干,这时候要拜魁星,所以在古代的时候非常热闹,在七夕这天,在院子里,因为拜织女在院子里不在屋里边,所以井台旁边分成两部分,一边是女的,一边是男的,男的这边是拜魁星。大家看魁星,像鬼似的,本身就带着鬼字,实际它不是鬼,就是长得非常难看,什么是魁星啊?管科举考试的神,谁能中状元、考多少名都归他管,这对学子当然重要了。


拜魁星

七夕女儿祝织女,男士庙中拜魁星。佑我科举登榜首,道德广传天下宁。

宋朝以后,求功名利禄许多都是为自己了,其实不是那样的,当官是一种责任,当官不好当,有大责任的。这个魁星刚才说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所以它就叫魁星、魁首。

有个故事。说古代有个人,长得非常的难看,学问却非常好,连中三元,最后考上状元了。状元必须得皇帝钦点,就到御殿的时候,皇上一看,这个也太难看了,鼻子眼睛的都特别难看,皇上就问他:你怎么长得这样啊?这脸上麻子怎么这么多呢?他就答了一句:“麻面满天星”,你看我这上面是满天星,我的脑袋就像天一样大,这人是不是非常了不起啊?麻面满天星,我这满天的星星,心中有宇宙啊!这人还有点跛脚,就是走路踮脚,皇上就问你这走路怎么一高一低呢?他回答说“独脚跳龙门”,我就一只脚就当状元了,才高啊,皇上问俩问题,他对了一副对联,叫“麻面满天星,独脚跳龙门。”皇上一看真成,就点了状元。

另一种说法就说他怀才不遇了,当然就跟钟馗有点类似了。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时候讲钟馗,钟馗是捉鬼的神,魁星是管科举的神,就是今天管考试的,高考这些都归他管。当然《镜花缘》这本书,说百花仙子下凡的故事。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就讲天上突然有了女魁星,众神仙很奇怪,怎么出来女魁星了?原来是下界武则天要开女科了,天上已经开始先安排上了。第十一是晒书晒衣被,乞巧节这天在夏季,可是秋天也快来了,当然有些东西要收起来了,所以晒书、晒衣被。古人在这一天晒书,当然古代也有好多小故事。大家知道司马懿吧?诸葛亮的对手,很厉害啊!因为他才高权大,曹操怕他篡位,就随时可能杀了他,他为了保护自己,就装疯卖傻,后来曹操就派手下到他家去看他是不是真的疯了。到七月初七那天,他晒书呢!曹操就命令他得上班了,装傻,傻子还晒书吗?就是说司马懿想装傻,到乞巧节那天他还是珍惜书,晒书,说明他不疯,精神肯定没毛病,还知道晒书呢!就让他上班了,他就躲不过去了。

当然古代魏晋的时候,大家知道有些学士很风流的,人家晒晒被子,绫罗绸缎一大堆,他拿一破棍子,挑一件破单衣服,说我也晒晒衣服,有的人实际是心里边有东西,不在于外表的财富有多少。乞巧节晒衣服,有的人就变味了,就不是晒衣服了,那就是显摆了,晒富。所以那种高才之人,针对那种晒富的人来的,找个破衣服我也晒晒。还有的人,这个都不用,躺在太阳底下上衣敞开,把肚子晒一晒,人说干嘛呢?我满腹诗书啊!乞巧节也得晒晒!实际这种人心中有道,他自信,尤其魏晋的时候,有的人做事很特异,当然他是针对有些人那种不好、不善的心来的。第十二是染指甲、洗头发、接露水,女儿的节嘛,都爱美,也就有这样的风俗。染指甲,小孩都染染指甲,非常的漂亮。还有洗头发,接露水,这天用柏叶、桃枝等煎汤来洗头发,纯自然的,相当于草药了,既卫生又有益健康。接露水,据说牛郎织女在上边一年才见一次面,所以就会哭,一哭就掉眼泪,用这个神仙的眼泪治眼睛多好啊,非常吉祥,所以那一天早晨就去接露水。第十三叫为牛庆生,给牛庆生日,小孩把采摘的野花挂在牛角上,把牛打扮的非常漂亮,就叫给牛过生日,牛为什么这天生日呢?因为牛郎追织女完全因为老牛的帮助才喜结良缘的,还有老牛一生勤劳,忍辱负重的,最后临死了还把牛皮奉献给别人。这种牺牲精神,无私为别人的这种精神就得到了别人的尊敬。这天就当做牛的生日,纪念牛郎织女也别落了这太上老君的青牛,给它也挂上花,也过节。所以为别人付出就会被别人记住、纪念。最后说个游戏“取功名”,大家也可以做一下这个游戏。我们说的是功名是真功名,我们敬仰唐僧“不取真经绝不东退一步”救度众生的真功;我们称赞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名。尊道贵德是根是因,功与名是枝是果,大家一定注意务本,本固则枝荣。

我们说游戏,取三样干果,桂圆、花生、榛子,分别代表状元、榜眼和探花。过去科举考试州县里边考秀才,省里考试就是中举,進京考试中了就是進士,连中三元,就是秀才、举人、進士都得第一名。進士的头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那么桂圆就代表状元,榛子就代表榜眼,花生就代表探花。这个游戏就是几个人围着桌子坐好,一个人握着这三样东西,往桌子上一投,投完之后,正对着哪个人,就说明他中了。假如榛子对着这个人,这个人就是榜眼,那俩没对上,那么这一榜只中了一个榜眼,没中上的得祝贺:“恭喜您中了榜眼了!”如果只有一个人对着,就一个人中;如果三个正好对着三个人,这三个人就同时全中了;这三个人一个没中上,就是全都没考中,那就从来一次,这叫复考、补考。这游戏等于一次出来一个状元,谁考中了大家祝贺这状元,投一次是一科。这一轮下来,考中了就不考了,没考中的还接着来,这个游戏叫“取功名”,最后大家都有功名了。1,各位知道乞巧节是什么节日吗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节日,相传,这一天也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什么是乞巧节,它有哪些习俗?

2,乞巧节是指什么节日乞巧节是指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什么是乞巧节,它有哪些习俗?

3,乞巧节是什么节日是哪天“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最早起源于汉代。2013年的七夕节是8月13日。

什么是乞巧节,它有哪些习俗?

4,乞巧节是什么节日中国情人节情人节七七

5,乞巧节是什么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中国农历的7月初7,是中国民间的乞巧节,又称女儿节、情人节、双星节。

6,乞巧节是我国那些民族的节日我也只知道七夕乞巧节是汉族节日~外国的话日本也过就是我们一家汉族~!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傣族泼水节汉族

7,乞巧节是怎么回事乞巧节又名七夕节,七夕节的来源,最广泛的就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这个传说: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会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摆上时令花果,对着天空的皓月繁星,默默乞求织女能赋予自己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相传这一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古代民间妇女就会仰望星空,为他们祈愿,由于织女是一位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女子便在祈愿的同时,也为自己祈求智慧和巧艺。乞巧之俗,历代因时因地而有不同,有穿针乞巧、投针验巧、插花供奉、为牛庆生、晒书晒衣、拜织女、吃巧果等,七夕插花所用的花材通常以竹、柳、桂、菊、千日红、鸡冠花等为主。扩展资料:七月七的七娘会,多称“拜七姐”,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妇女的盛大节日。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人们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或组织大家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夕节乞巧节的风俗是什么,不撒狗粮,来看乞巧节的正确打开方式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乞巧节又名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乞巧节也就是平时说的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1.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的,民间称“七姐”。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得一如意郎君。2.到了明清,七夕节又演变为“七娘会”,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约一起,用通草、彩纸、米面等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宫室器玩,于七夕晚上陈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游人评赏,然后一起比赛穿针、祭拜织女。3.在古时候,乞巧节时候有着各种各样的风俗: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等七夕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8,七夕节是什么节日民俗二三事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中国情人节”,是流行于中国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古代分星与分野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在古代星宿体系中,“牛宿”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古人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1、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2、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3、七夕乞巧,最早起源于中国汉代,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七夕节”是传说中牛朗和织女在天上相遇的日子,是中国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1、“七夕”是中国民间的情人节:相传牛郎织女的恋情被王母娘娘发现后,用天河将他们分开,规定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可以越过天河相会。喜鹊知道了,就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搭起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2、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节,是因为民间传说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孩子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


乞巧节是什么节日

乞巧节是就是我国七夕节的别称。七夕乞巧,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方法。从历史文献以及结合古俗遗迹来看,随着人们对天文星象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节俗在上古时代就有了。汉代是我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主要的传统节日在汉代开始普及。此后七夕的风俗渐出现于文献上记载。


七夕正名|乞巧乞巧,非乞情爱。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唐代杜牧的《秋夕》。今时今日,一提起“七夕”,大多数人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就是“情人节”的字眼,而“七夕”仿佛也成为了爱情的代名词。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杜牧的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唐人眼中,七夕并不包含“爱情”或是“情人节”的字眼。也就是说,把“七夕”等同于“情人节”并非是自古有之,或许是后人的一种误传。那么,古人眼中的传统七夕,又是因何而来、又是何等风貌呢?


一、七夕佳节,自有来由:

七夕,本名为“乞巧节”。据历史记载,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便对乞巧节有所记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顾名思义,所谓“乞巧”,就是女子对月穿针,以向上天祈求灵巧之意。而这也是古代文献中所能找到的最早关于乞巧节的记载。

时及后世,在唐宋诗词中,乞巧一词也常被提起。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这便是对于女子乞巧场景的记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每逢七夕佳节都与妃嫔于清宫夜宴,而阖宫宫女们也各自乞巧,祭拜月神。这一习俗不仅流于宫里,在民间也颇为盛行,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从历史文献上看,七夕最早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数千年前,人们对天文的认识渐丰,又有纺织技术应运而生,史册之上有关牵牛星与织女星的记载也就渐渐浮现出了水面。古代劳动人民对于星宿无疑是十分崇拜的,虽不止于牵牛星和织女星,但七夕节的传统,无疑在青史中留下了七夕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二、七夕节与传统习俗:

1.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原始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不仅有《西京杂记》中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更有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之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而《舆地志》中也有记载:“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时至后世,穿针乞巧这种最朴实的乞巧习俗并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反而愈发盛行。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到了元代,陶宗仪的《元氏掖庭录》也对穿针乞巧进行了记述:“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诞生得比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最早史料记述约见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而五代王仁裕也在《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至于宋明,此技不衰。《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七夕之日,“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亦云:“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而明田汝成《熙朝乐事》也有记述,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历朝史书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多“视网之有无”、唐朝常“视网之稀密”,宋喜“视网之圆正”,而后世多遵唐俗。虽如此,但喜蛛应巧的辨巧习俗,却在大浪淘沙之中“岿然不动”,流传至今。

3.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却又不同于穿针,多于明清两代盛行。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有记:“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云:“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皆见证了投针验巧习俗的兴盛。

4.晒书晒衣:

晒衣晒书的习俗兴盛于魏晋前后。自汉代始,便有晒衣的习俗;至于魏晋,世家大族多晒新做的绫罗绸缎,这种攀比炫耀之风大盛。竹林七贤中的阮咸便认为此风不可长也,于是只晒破衣烂衫,表示对这种炫富风气的嗤之以鼻。

还有一种人,在乱世之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藐视礼法,反对时俗,不同于阮咸晒衣之举,而见于晒书。七月初七,人人皆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下面,露出肚皮,躺着晒太阳。路人得见,纷纷问其缘由,而对答之:“我晒书”。晒肚皮即晒书,由此也得见文人才学与风骨。而此事,于《世说新语》也有迹可循。


三、七夕节因何成为“情人节”?

现如今,若提起七夕节,大多数人会将其直接误认为“情人节”,而将七夕当作第二情人节也近乎成为了当下的主流热潮。那么这样的误区,因何而起呢?

起因无非是有关七夕佳节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传闻织女偷偷下凡与牛郎相爱,男耕女织,生儿育女,触怒天庭,被天帝捉回天宫,只允许二人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相会。而在这一天,喜鹊为之搭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也就成为了七夕的美谈。譬如《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描绘:“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由此看来,七夕美谈到底还是一则神话故事,并无法为具体史料所考;而七夕节的真正起源,则有记述相佐。所以,乞巧乞巧,非乞情爱,而在乎妙手也。还请诸君,细听明辨。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够一言以蔽之,说“把七夕节当作情人节来过”的人都是错误的。虽然从一开始来说,七夕节只是乞巧女儿节,但随着时代发展,七夕节被赋予情人节的功能也是大势所趋。

七夕节成为“第二情人节”的热潮固然具有积极的发展意义;而没有情人节需求的小伙伴,在七夕节这天也不必有心理负担。七夕作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仅拥有情人节的属性,更具有很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供人们在七夕这一天,体味传统,与我们的祖先沟通对话;推陈出新,把传统节日过出独有的快乐。


四、七夕节的传播与衍生——日本七夕节:

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拥有许多由中国传入的文化,在节日上也有所借鉴。以七夕节为例,七夕本源于中国,但经过多年的演变后,七夕如今已经成为日本夏季传统的节日之一,并拥有了自己的日化英文名字:。

日本七夕节拥有纸笺挂桥上、七夕祭、挂短册、挂竹子、七夕人偶等习俗。而其中七夕人偶更与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息息相关,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新泻、山梨等地区,一到七夕,各家各户就会做一些人偶挂在自己的门前,寓意希望“能缝制出越来越漂亮的和服”,这便与七夕乞巧“向织女星乞求灵巧”的习俗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的地方,这一习俗还有代表“将和服借给牛郎和织女”的意义,牛郎星与织女星之说,也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日本七夕是每年阳历7月7日,并不按照中国历法计算。日本的七夕传说源自奈良时代,在古时候的日本,七夕节的活动与中国大致相同,以中国传来的织女与牛郎传说为基础,另外加入日本古代织布女禊事这种传统的祭神仪式。但是,明治时代以后,日本便不再使用旧历。所以,现在日本的七夕,常采用公历的7月7日,只有极少数地区还在沿用中国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传统。


音曲相和,七夕之声:

《鹊桥仙·七夕》

玲珑针引,蛛丝乞巧,怡乐暂平萧索。

牛郎织女泪双愁,谁成谢、连桥飞驳。

良辰辞去,今宵苦短,聊把新词唱错。

风霄星月也吟声,别离恨、满身浑觉。


乞巧节又叫什么节?

乞巧节又叫“七巧节”、“七夕”、“七姐节”“七娘会”。乞巧节顾名思义就是向七仙女乞求赐予巧妙针线技艺的意思。传说,七仙女的针线技艺无人可比,连天上的彩霞和彩云都是七仙女织出来的。七仙女高超的针线技艺引得百姓的膜拜,

因拜祭“七姐”在七月七

举行,故名“七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不断将乞巧节的

寓意和内涵

丰富起来。乞巧节不仅仅是

乞求巧艺

更增添了

祈福许愿、祈祷姻缘、保护小孩平安等美好寓意和内涵。

人们认为,

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必定出现。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人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皎洁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拜祭七仙女,乞求天上的七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